“穿梭者”杨华珍,用针尖对话时代

来源:新闻网 2021-04-20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杨华珍致力于羌绣的再创作,传承了民族之美,通过高端品牌让羌绣走向全球。”2021年3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发表了一则消息,点赞了来自四川阿坝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珍。

  外交部发言人的点赞,让杨华珍备受关注。面对环球人物网记者采访时,杨华珍还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她没有想到华春莹还知道自己的名字。

       时代变迁下的跨界之路

  她让“老”与“新”交融汇聚

  “袖口的《十二月花》纹案缘自羌族文化,每一个月份有一朵不同的花代表。比如2月是樱花,3月是桃花……”

       2015年1月,人头攒动的香港国际授权展现场,一个女人高亢亮丽的嗓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55岁的杨华珍身穿民族服装,正通过儿子的英语翻译,热情的给外国商人介绍衣服上各种纹案代表的文化内涵。她的脸是典型的“高原红”,黑红透亮布满皱纹;手指骨节粗大而弯曲,手掌厚实布满老茧。与身边西装革履、手提公文包的商人相比,她就像从遥远的大山深处“穿越”来的“民间艺人”。

       然而,这位看似与四周环境“格格不入”的女人,成为了现场炙手可热的“明星”。仅12平米的展台,围满了世界各地的商人。

  事实上,1个月前,杨华珍还没想到自己能和国际品牌的跨界合作挂上钩,直到她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国际授权展的邀请函。

  什么是授权?她从没听说过。不同于大众文化拥有广泛的消费人群,被称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藏羌织绣往往因小众而停留在观赏、展览阶段。对于杨华珍来说,市场营销是她相对陌生的领域,商业化之路困难重重。

  让她没想到的是,在授权展上,参展商人对她衣服上独一无二的花纹与图案充满兴趣。“原来授权是图案和纹样的版权交易啊!”完成IP授权初体验后,杨华珍恍然大悟。

  自那以后,杨华珍开始注意到文博IP授权的商业潜质。通常,她都会根据品牌的需求和定位,结合藏羌织绣的艺术,为产品量身定做一款设计:“每一次创作都代表我的心。”比如杨华珍提取出藏羌织绣中的自然元素为某化妆品牌设计了两款具有深远寓意的藏羌织绣图案——“source of life(生命之源)”与“external youth(青春不朽)”,分别刻制在瓶身包装上。

  “重要的是在‘根’上进行第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作品要代表这个时代。”杨华珍说,“根”就是民族特色,更是文化信仰。“比如我们金沙的太阳神鸟,是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图案。它确实很精彩,但作者是那个时代的,我们后人不一定能完全能读懂。如果我们都读不懂,外国人更读不懂。”在她看来,技艺只是手段,将纹案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二次解构才是传承的灵魂。

   如今,艺术衍生品开发已经成为杨华珍工作室运营收入中的重要构成。

       快退休时开始创业

    带着18个姐妹“闯江湖”

  对于杨华珍来说,她的灵感源头来自于她的家乡阿坝州,那里是藏、羌民族分布地。层峦叠嶂间隐约可见的碉楼寨房与佛塔经幡中蕴藏的藏羌文化给予了她取之不竭的巧思和创意。她的全部作品都立足于家乡的人文风情。

  和当地许多人一样,她从小就跟着妈妈、外婆学刺绣。不过杨华珍说,自己常常都不按照规定的针法套路来,喜欢打破规律性,自创针法。在她十六岁时,就因为手艺出众,常被长辈夸赞,“‘头双怪,二双卖,三双四双单着卖’。大人一表扬自己更是攒劲做。”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她在家乡已小有名气,寨子里要嫁人的新娘子会专门来找她做衣服。与同时代家乡的姐妹不同的是,杨华珍早早地走出了大山。1994年,杨华珍考上阿坝日报摄影记者,在县城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喜欢记者的“背包生活”,可以四处摄影,还能收集各地的老绣片。

  杨华珍原以为这份职业会陪她到老。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2008年5月,杨华珍正在工作的路上,地震突然来袭,她幸运的躲过了滚滚掉落的山石,也看到藏羌地区很多珍贵、美丽的老绣片被掩埋在废墟之下,觉得很可惜,又无能为力。3个月后,地震灾区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当时有很多好心人来阿坝参与援建,身为受灾群众,杨华珍既感恩于“一方难八方支援”,同时也有一种自强的劲头:我们不能只等着救助,而自己毫无作为!

  那么,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带着家乡群众积极自救,找准灾后重建的路呢?杨华珍想到了“文化”的力量。

  羌族与嘉绒藏族在历史上颇有渊源,这两个民族千百年来互相通婚,文化联系紧密,相互借鉴、交织。杨华珍的父母也是分别来自藏族和羌族,她从小就在两种文化的熏陶中长大。她觉得,带姐妹们做藏羌织绣,既可以让她们赚钱,把原来生活中的消遣变成今后谋生的手段,也希望展现民族团结之美,让藏羌文化及藏羌织绣工艺得到延续。

       就这样,已年近五旬的杨华珍放下相机,拿起绣花针,带领当地18个分别来自藏族和羌族的姐妹去成都“闯江湖”。

       创业不易,半年多过去,活做了不少,绣品一件没卖出去。杨华珍说,“当时感觉做不下去,我就后悔了。但只能悄悄的哭,不敢让姐姐们看见。”

2009年4月,就在杨华珍准备放弃时,成都市文殊坊打造项目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为她提供铺面,并免去一年的租金。5月12日,杨华珍的工作室揭牌了。受益于这个对外展示的窗口,生意越做越好,大量的订单超出了杨华珍的预期。她开始回老家“招兵买马”,希望带更多的绣娘走出大山。后来,通过“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模式,杨华珍带动了大批灾区妇女学习织绣技术,熟练的女工一个月可以增收2000元。

  如今,杨华珍已免费为上千余名灾区妇女提供了藏羌织绣培训。随着藏羌织绣被国际认可,她的徒弟已不仅仅从事传统手艺活,还积极和国内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不过,不满足于仅仅给别人设计图案,她还创立了自主品牌“墨尔朵”,这是杨华珍从小依傍长大的神山的名字,心中的信仰,再次成为她事业的起点。

  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一针一线间,藏羌千年文明的演变在杨华珍的带领下绕指而走,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舞台。“说到底,传统的才是时尚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把藏羌织绣当做事业,最初是源于兴趣,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杨华珍停不下来。“发扬光大我这辈子可能看不到,都是年轻人的使命。我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春暖花开时,我就回去拜访会藏羌织绣的老人家,帮年轻人将我们的文化收集好沉淀在那儿,让他们慢慢来翻这本书。”

人物介绍

  杨华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会员。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保护和传承藏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帮助灾区妇女增加收入,杨华珍深入灾区向2000余名妇女传授、提升刺绣技艺,希望此技艺能变成她们今后谋生的手段。


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羊佳


新闻推荐